「BUD專項基金」、「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和「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補助提高

在2024 至25 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對「BUD 專項基金」、「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和「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三項幫助中小企的措施進行加碼,以增強中小企開拓市場、升級轉型和資金周轉能力。政府表明將會向BUD 基金進一步注資五億元和簡化申請流程,增設「電商易」,讓企業可於基金700 萬元的累計資助上限中,額外獲得最多100 萬元在內地推行電商項目。至於「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今年初計畫會支持餐飲業及零售業中小企業,申請電子支付及店面銷售、線上推廣及客戶管理系統這三方面的資助,提供一對一配對的撥款資助,金額高達5 萬港元,預計最少八千家合資格中小企受惠。為協助中小企應付資金流問題,政府將「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的總信貸保證承擔額增加一百億元,並延長「八成信貸擔保產品」及「九成信貸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兩年至2026 年3 月底。如今,「八成信貸擔保產品」的最高貸款額為港幣1,800 萬元,最長擔保期為7 年,企業首42 個月還息不還本;而「九成信貸擔保產品」最高貸款額為港幣800 萬元,最長擔保期為5 年, 同樣可以首42 個月還息不還本。


大灣區GDP 達14 萬億,前海力招香港初創公司進駐


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出近5 年來,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9+2」城市群GDP 總量從《規劃綱要》發布前的約10 萬億,快速增長到2023 年的14.3 萬億元人民幣, 占全國GDP11%,預計將會在2030年達到32.9 萬億人民幣(4.6 萬億美元)。大灣區人口從約7000 萬增長到超8600 萬人;進入世界500 強企業25家,比2018 年增加5 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5 萬家,比2018 年增加3 萬家, 形成新一代電子資訊、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 個超萬億元級以及3 個五千億至萬億元級、7 個一千億至五千億元級、2 個百億元級組成的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 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
2022 年,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企業達到66 家,同比增長32%,其中新晉企業23 家,佔全國的23.5%。

 

在國家的政策指導下,香港、前海、橫琴及大灣區內地城市推出多個創業優惠政策,幫助香港企業到大灣區發展。為了協助香港青年把握大灣區發展的機遇,青年發展委員會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兩項新計劃,資助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人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在「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下,每個青年創業團隊最多可獲港幣60 萬元資本資助,資助期最多3 年。
截至2022 年,前海有港企8274 家,5879 多港人就業。根據去年12 月發佈的《前海總規》,前海目標到2025年入駐港資企業達1.1 萬家,香港居民就業人數1 萬。目前,港人在前海創業可享有眾多的資金扶持,包括創業獎勵及補貼、青創大賽獎勵、租金補貼、創業載體運營獎勵、企業所得稅優惠、貸款貼息及上市資助等。2022 年7 月1 日後成立港澳青創企業,可獲得一次性1:1 資助,最高金額為100 萬元;於青創大賽獲獎,可得到5 萬至40 萬獎勵;場地租金補貼按照上一年度實際產生場地租金的50%給予,不超過30 萬元,補貼期限累計不超過3 年;營運面積為500 平方米以上,每年給予不超過100 萬元運營獎勵,獎勵期限累計不超過3 年;企業所得稅按15%的稅率徵收;補貼實際貸款利息的50%,一次性給予每年最高不超過100 萬元的貸款貼息資助,為期3 年;於上海、深圳或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一次性獎勵200 萬元; 於境外證券交易所上市,一次性獎勵100 萬元。
對於符合條件的前海企業可申請前海綜合試點專案扶持資金或前海總部企業專項扶持資金。行業專項扶持資金覆蓋的行業有:金融業、現代物流業、商貿服務業、專業服務業等,可享受扶持資金300 萬-5000 萬不等。總部企業專項扶持資金行業有:綜合型企業總部、金融企業總部、現代物流企業總部、其他功能型企業總部、獨角獸企業總部等,可享受集聚扶持資金500 萬-5000 萬不等。

瞄準智能網聯汽車、新零售、物流、機器人、金融科技風口


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較低的營商成本,聚集了大量創投資金及海內外優秀科研人才,加上先進的科技基建及豐富的創業資源,初創企業迎來蓬勃發展。過去5 年,已有不少香港企業打進大灣區市場,例如建築設計、自動化技術、智能樓宇控制、智能建築安全檢測、跨境企業顧問、迷你倉、電商解決方案、醫療產品和轉介服務、人工智慧醫學檢查、OEM 廠商、教育、生物技術、企業培訓、購物平臺、電商等。參考國內獨角獸企業的行業分佈,智能網聯汽車、新零售、物流、機器人、金融科技,是當下最熱捧的賽道。

 

智能網聯汽車


廣州是全國首個組織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成果推廣活動的城市。目前,在自動駕駛領域,廣州有8 項全國第一,包括:第一個批准5G 遠程駕駛測試的城市;第一個認可其他地區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許可的城市;第一個發放載客測試牌照的城市;第一個批量開展Robotaxi 技術驗證的城市;第一個在中心城區主幹道開展道路測試的城市;第一個自動駕駛研發企業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牌照的城市;第一個轄區自動駕駛研發企業為L4 級自動駕駛批量生產打造標準化流程的城市;第一個發佈城市級車聯網先導區綜合規範的城市。
小馬智行、文遠知行依託廣州自動駕駛測試場景成為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2022 年廣州以整車產量313.68 萬輛連續第四年成為國內第一,預計到2025 年,廣州汽車整車產能將達500 萬輛,其中智能網聯汽車產量將超80%。
深圳如今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極為重視,大力提升政策支持力度。2023 前三季度,深圳智能網聯汽車實現增加值547.14 億元,同比增長44.8%,2021年以來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態勢。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自動駕駛相關企業12000 餘家,深圳以超1300家的數量排名第一。借助深圳自動駕駛L3 法律法規的落地,自動駕駛汽車將開上高速公路。在自動駕駛產業上,深圳相關上下游產業鏈企業集中在非常多的細分領域和細分賽道,形成合力,加上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支持,讓自動駕駛距離產業化落地更近一步。

 

新零售


近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和民眾收入水準顯著提高,促進區內的消費潛力急劇迸發,大灣區零售規模從2018年3.6 萬億人民幣,增加至2023 年4.2 萬億。

疫情帶動電商發展,內地的網購平臺、直播帶貨、新零售商業模式崛起。過往不少內地人士喜愛親自赴港購買香港品牌的產品,認為買到假貨的機率較低且店員服務更好,但近年大灣區居民訪港的頻率已有減少的跡象,更傾向於就近消費。投資設立實體店、跨境電商、直播電商、增加貨物配送,已經成為香港零售企業在大灣區擴展業務的必備之道。

隨著大灣區消費者要求更豐富、更互動、更合意的購物體驗,利用嶄新零售科技,例如擴增實境技術(AR)的產品虛擬試驗服務、提供RFID 流動付款方式,透過應用程式和社交媒體連接O+O(線下及線上),以及透過AI 精確把握消費者的喜好、有效控制庫存和物流時間,也是未來可見的趨勢。秀科研人才,加上先進的科技基建及豐富的創業資源,初創企業迎來蓬勃發展。過去5 年,已有不少香港企業打進大灣區市場,例如建築設計、自動化技術、智能樓宇控制、智能建築安全檢測、跨境企業顧問、迷你倉、電商解決方案、醫療產品和轉介服務、人工智慧醫學檢查、OEM 廠商、教育、生物技術、企業培訓、購物平臺、電商等。參考國內獨角獸企業的行業分佈,智能網聯汽車、新零售、物流、機器人、金融科技,是當下最熱捧的賽道。

 

物流


在全球化和電子商務的雙重驅動下,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電商物流處於爆發增長階段。2023 年,深圳的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到3,265.3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4.4%;廣州白雲機場海關累計監管進出口跨境電商商品超過3.5 億票,同比增長超過52%。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澳門機場改擴建、廣州和深圳等機場改擴建、G4 高速—珠三角內環線—珠三角外環線不斷擴延,以及深中通道、深珠通道、南中高未來開通,將進一步推高國際空運和海運貨運代理服務、線上線下整合配送服務、倉儲和快遞、顧問與諮詢等物流服務需求。

 

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加持下,智能物流解決方案融合硬體設施建設、軟控、調度平臺和演算法,打造覆蓋倉儲規劃、分揀配送、運營管理等環節的智能倉儲物流系統,可即時監控運營狀態和分析運營趨勢,實現複雜場景下倉儲物流作業的智能化控制和作業效率提升,最大化釋放智慧倉儲物流潛能。
香港政府已經於2020 年推出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資助先導計劃,資助本地物流公司應用智能物流方案如機器人與電腦軟件。截至2023 年底,先導計劃已資助227 個項目,受惠企業達192 間,2024 年開始將每間申請企業的累計資助額上限由100 萬元增至200 萬元。

 

機器人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製造業向數位化、網路化、智能化發展,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呈現大幅增長。餐廳、商場、物流、酒店、清潔、建築、老齡化社會服務、醫療康復、救災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娛樂、重大科學研究等領域對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無人機的需求也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
2023 年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產量16.88 萬臺(套),連續4 年居全國第一,全國每3 臺工業機器人就有一臺“廣東製造”,其中深圳企業數量佔據了43%以上,優勢突出。2022 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鏈總產值為1644 億元,相比2021 年總產值1582 億元,同比增長3.9%。從機器人企業數量上看,2022 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企業總數量達到1018 家,較2021 年945 家同比增長7.68%,已形成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優勢。到2025 年,深圳規劃智能機器人產業增加值達到160 億元。
2022 年,佛山市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515 億元,工業機器人產量3.2 萬套,同比增長40%。佛山規劃提出,至2025 年,佛山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營收從515 億元增長到1000 億元,用三年時間實現倍增。至2030年,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營收從1000 億元增長到2000 億元,實現第二個倍增。
同年,東莞市智能機器人核心產業營業收入合計50.83 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營業收入超過600 億元。智能機器人產量合計159.39 萬套,其中工業機器人1.74 萬套,服務機器人157.65 萬套;到2025 年,東莞力爭智能機器人核心產業營業收入突破80 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突破800 億元,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超過2 萬套。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將達2112.1 億元,同比增長23.3%,到2027 年規模有望接近6000 億元;2023 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959.2 億元,同比增長29.2%,到2027 年規模預計達到2915 億。

 

金融科技


從企業的財稅管理、大數據征信、智能風控、合規、跨國區塊鏈信用證、跨境電商出口、供應鏈金融、電子轉賬、外匯交易、融資、虛擬銀行,到個人的財富管理、跨境支付、數字貨幣錢包、保險、貸款等,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利用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區塊鏈、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生物識別等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和低風險的專業金融服務,打破地理界限。

目前專注大灣區的金融科技企業有高燈科技、金智維、弘量研究、華銳、豆沙包、大數信科、凡泰極客、微眾信科、深圳CA、中證信用雲等。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甪端企業20榜單的專業領域分佈上,普惠科技領先其他領域,位列第一,占比25%,合規科技、保險科技、大數據與AI並列第二,各占比10%。從城市和地域分佈來看,上榜企業主要以深圳、香港、廣州為主,珠海也在不斷發力,吸引更多的優質金融科技企業入駐。估值分佈方面,上榜企業估值規模小於10億的企業占比44%,在10億至30億區間企業占比39%。

免責聲明
本月度報告中使用的所有資訊均來自被認為可靠的公開來源,但我們不保證本報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也
沒有尋求對這些資訊進行獨立驗證。本報告中的前瞻性資訊或陳述包含基於假設、對未來結果的預測、尚
未確定的金額的估計的資訊,因此涉及已知和未知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其他可能導致實際結果發生重大變
化的因素,與目前的預期不同。
對於您因存取、使用或依賴本說明中包含的任何資訊而產生或遭受的任何直接、間接或後果性損失、利潤
損失、損害、成本或開支,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Explore Opportunities
歡迎查詢